2)三百四十三章 最后的并购时代来临_重生之风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的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渠道来迅速推广西地那非,这种方法的好处和坏处都有,好处自然是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坏处就是以后的生产和销售都极易给人家卡住脖子,很不好受。”

  说着,又耸耸肩,接道:“至于第二种方法自然是自己一步一步的打开市场,虽然难了点,不过我们的药有优势,而且建立通道后,就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通道做其他的事情,以后要有类似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个通道。”

  李忠基好像看穿了任曦的心思,和蔼的笑了笑,随口道:“那么,如果能够收购一家美国的制药企业自然是最好的办法,既能够迅速的完成市场布局,还能够顺势进军美国,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任曦耸耸肩,笑道:“那当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如果能够收购一家处方药公司那就更好了。”

  20世纪末,没有哪个行业像制药业一样,几乎天天上演着并购!以至于研究这些企业的人会不断地忘记一些公司名字,记住一些新公司名字。

  由于70年代药品研发的革命性转变,势必会产生一大批新的处方药,处方药成为药品企业最为关注的领域(道理很简单,非处方药的利润低竞争激烈,而处方药的利润高且有长时间的专利权保护),传统的非处方药公司,要想进入壁垒极高的处方药领域,只有收购合并一途。

  可以说,20世纪末期的制药业大合并,主要原因就是生物技术革命。因此,1989年,非处方药企业百时美公司收购了处方药的优秀企业施贵宝公司,新公司叫百时美-施贵宝。美国家庭产品公司(后来的惠氏)一直采取获得专利许可的方式销售产品,基本不重视研发,而且很极端,1984年它位列美国30家药品制造商销售第一名,可是研发投入列第28名,当它想进入处方药领域时,为70年代没赶上的生物技术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89年用666亿美元兼并遗传学实验室,1994年用97亿美元兼并美国氨基氰公司。更早的类似合并案例有两个,都发生在1970年前后,一个是处方药先灵公司和非处方药葆雅公司合并为先灵葆雅公司,一个是非处方药华纳兰伯特和处方药戴维帕克斯合并为新的华纳兰伯特公司。虽然后者的合并很失败。

  只是,这个想法虽然很好,要执行却完全不可能,最起码是现在不可能,因为任曦他们在纽约的时候就认真的讨论过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暂且不说一家国内的企业要收购美利坚合众国的处方药企业有多少难度,就说钱曦城集团就没有。

  因为要收购的话,不仅仅是处方药制造企业那么简单,还需要这个制药企业有自己的市场渠道,那么,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