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一七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耶稣连队等各个教团,是连里斯本大地震都认为这是活鸡儿该,谁让葡萄牙的天主教徒不纯洁道德堕落呢?

  英国愿意移民的,那是什么人?

  是分离派、公理会、加尔文宗、长老会,这群人在英国内部,没死了就不错了。

  是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尤其是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那是直接进过北爱尔兰种植园的,经历过死了四分之一的大屠杀的,能跑肯定跑。

  而富兰克林认为会玷污北美血统的“德国乡巴老”,那是什么情况?

  那是三十年战争,直接干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那是新教旧教互相杀;那是普鲁士就是个大军营、士兵就是连长的劳力奴……

  北美独立战争的时候,穷的叮当响的黑森雇佣兵去了北美,北美豪绅那边直接开价:一人30英亩(180亩)土地,投降就有。瞬间就能拉走一大批黑森雇佣兵,很多黑森雇佣兵心里还得“感谢英国政府出的船票,谢谢啦”。

  但凡日子能过下去、但凡不被祸害屠杀、但凡还不至于说实在活不下去甚至朝不保夕了,谁愿意背井离乡?

  全世界都一个鸟样。

  问题也就在这。

  鲁西地区的经济存量,还是很高的。

  相对于胶东地区……后世有个说法,胶东人说鲁西,是山东的“西藏”;而此时之前,胶东才是山东的“雪域高原”。

  运河之前流淌。

  黄河整个大明王朝都没从山东走。

  黄河留下的冲积土。

  朱元章推广的棉花种植。

  朱棣迁都之后的南北交通干线的交通便利。

  种种因素在这摆着。

  再加上,北边是京畿、东边是胶东山区、西边南边是人口比这还稠密的河南,本来迁徙条件就不利。

  现在,忽然之间,就要强制迁徙。

  对于迁徙,从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就能看出来民众对迁徙的态度:

  说当年朱元章要让迁徙,说是不愿意迁徙的,就去洪洞大槐树下集合。结果大家都去了大槐树下,实际上是朝廷骗人,让来到大槐树下的都迁走了。

  这当然只是个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百姓对于移民是什么态度?对于朝廷是什么态度?也就可见一斑。

  理论上,有两种办法,可以让鲁西的百姓愿意迁走。

  要么,不管黄河,等着黄河北决,直接把鲁西祸害成黄泛区,三十年内土地盐碱化、运河彻底淤死,闹出来捻子和绿林,民不聊生,那么可能大家就愿意接受迁徙了。

  要么,放开内部钞关,让松苏的纺织品,直接把鲁西地区的小农经济冲死。靠着那人均三亩地,根本活不下去了,女性劳动的鲁锦面对松苏布和印度棉的冲击彻底失去市场,造成严重的民不聊生。那么,可能大家也就愿意接受迁徙了。

  前者,奔着山东地区三十年左右,人口不增长、甚至负增长来。

  后者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