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二四章 迁徙路(六)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主是当不成的,但你若有猪八戒给人做女婿时候那样的力气,便是自己能垦耕种收三四百亩地,也没人管,甚至巴不得呢。”

  王成下意识地骂道:“你才猪八戒呢!”

  可骂归骂,也隐约觉得很多想法是要变一变的。

  在鲁西的时候,自耕农的梦想是啥?

  如果非要说有梦想的话,肯定是将来有机会多买地,混成地主。

  这是社会问题,并不是个人的问题。意识、道德、法律等等,都是要维护现有制度的,大顺的制度就是那样的,土地私有加可以兼并,当地主当然是自耕农的梦想。

  否则还能是什么?

  放着自耕农不当,去当工人?那真是脑子被驴踢了。至少现在,这么想肯定是脑子被驴踢了。

  只不过,到了这里一看,即便王成没学过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却也知道,私塾先生说的没错。

  在这里,当地主是别想了。

  地有的是,没人愿意做佃农的。

  况且,这里的土地买卖,也很麻烦,有几分隋唐时候的影子,牵扯到永业、私田、以及畸形变种的还田制等等。这几日跟着“房东”聊了一些,多少知道了一些这里的道理。

  是以在这里,至少二三十年内,如果朝廷一直延续这种政策的话,那么当地主是不可能的。

  因为地主是和佃户、长短工共生的。没有光芒,就没有阴影,反过来也一样。

  只有土地、没有佃户和长短工,也就没有地主。

  如今虽还未经历过一次完整的春种秋收,但是看到这里广袤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以及并不是想象中那种“豺狼满地、虎豹横行、冬天撒尿也得用棍敲”的场景。

  王成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当然,主要是来都来了,就像生孩子一样,既是生了,也不能塞回去了,那就只能充满希望。

  来时将近半年的时间都在海上漂泊,又经历了许多风浪,深知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于是也只好充满希望。

  回骂过揶揄他的教书先生,王成忍不住又问道:“兄弟,若朝廷说话算话,这自然是好地方。”

  说罢,他伸出苍老且布满老茧的手指,捏了一把土,在手心里使劲儿攥了攥,道:“这土真的好。在这里种地,确实是好地方。可我就觉得这一年,过的像是做梦啊。你说,这么好的地方……怎地朝廷会让我们来?我就是不敢相信这个。”

  “理儿在那摆着,官官相护不提,只说皇帝还有三五门穷亲戚呢。这么好的地方,我是真不敢相信朝廷会让我们来。”

  私塾先生嘿了一声,无奈道:“老哥,你让我说什么?怎么说?”

  “我说道理很简单。”

  “朝廷真的觉得,黄河可能要北决。”

  “于是朝廷真的想修黄河。”

  “朝廷又不想把你们都屠了。于是让你们迁徙到这。”

  “这道理很简单,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