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七零章 照旧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办买票”。

  那么,什么叫“以科举之名、行孝廉之事”呢?

  就是提高入场标准。

  理由,也非常简单:

  小商人经得起一年多的周转时间吗?

  经得起运过去之后,私盐竞争卖不出去带来的破产吗?

  经不起。

  一旦经不起,三五年之内,偏远地区的盐就没人去卖了。

  到时候,私盐就会直接泛滥。

  而朝廷,要的恰恰是为了官盐打败私盐,才搞的这种市场化的改革,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那么,朝廷是否需要一个大豪商,来承办这些需要长期资金、资本投入的地方?

  以保证远离食盐产区的地区的官盐稳定?不至于今年有来的、多到卖不出;明年没人来,百姓嘴里淡?

  需要。

  需要的话,利润好的地方,比如淮北盐区周边,让给小资本;最难的地方,给大资本?

  这可能吗?

  既然改了票法,那我不干行不行?来去自由嘛。我干嘛不抢最好的销售区,去办哪些麻烦地区?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

  自然有。

  吴敬梓给郑玉绪出的办法,一共分六步。

  第一步:要明确,直接明着对抗盐政改革,就算今天风头过去了,明天又会提。

  所以,一定不能明着反对,要绝对支持盐政改革。

  第二步:支持之后,借由盐商控制的儒生,发动舆论,力陈那种小资本入场的危害,尤其是直指“影响朝廷官盐在湖北等地的销售,反而可能会使私盐更加泛滥”。

  直接询问那些支持盐政改革的人,是否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又准备怎么改?

  把各种极端可能都提出来,就问他们万一出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敢不敢如当年传教士和钦天监那样,赌头,立字据,保证不会出类似的事?出了的话,自刎谢罪?

  第三步:提出解决方法。

  小商人资本不足,没有能力完成偏远地区的转运。

  那么,这就需要资本充足的大商人,来承担湖北、皖西、江西等地的运盐卖盐工作。

  同时,小船容易携私,而大船却并不容易携私,因为一旦被查,成本太大。

  而小商人肯定往容易赚钱且容易周转的地方使劲,却把不容易周转的地方空出来,这也不合理。

  最好的办法,是让那些往偏远地区运盐的商人,得到补偿。

  如何补偿,则以“远运近补”的方式,即按照比例,近距离的盐和远距离的盐,达成一个比例,捆绑卖票。

  比如说,苏南这种地方,大家肯定抢破头。

  但没事,可以抢,前提是你得承担一部分皖西、楚北这些边远地区。

  比如50万斤苏南的票,必要捆绑20万斤皖西的票。

  否则的话,谁来保证苏南的票是公平的?管盐票的二叔的三侄子的四外甥,怎么确保他们不优先拿到苏南的票?

  第四步:趁热打铁。

  一旦捆绑卖票,则小商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