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1章 不夜长安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唐多英才,然吾汉亦不输也。”

  随后遗憾的看了一眼刘备:

  大概唯一没办法追赶的便是主君的领军能力了。

  刘备莫名其妙看看自己,随后给孔明递过去一个疑问的眼神。

  另一边的张松与刘巴两人则是眼巴巴瞧着光幕。

  刚才看这大唐不夜城的时候,刘备孔明等人已经七嘴八舌的跟他们讲了一下后世那不夜成都。

  据说繁华之色尤胜此景,因而两人都有点心痒难耐。

  尤其是本身便是成都人的张松简直恨不得钻进光幕中去。

  但可惜的是不夜城结束,光幕重新亮起后,光幕中间的还是一个醒目的光头。

  【相比较来说,虽然玄奘大师原本的目的是取经,但是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大唐西域记》。

  首先要说,玄奘大师最为难得的,应当是他对于炎黄子孙这个身份的认同。

  咱们如今还有精神阿美人,精神北欧人,精神越南人,那么佛法大兴的南北隋唐,有精神天竺僧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前面咱们说过的法显大师,与他一起到达天竺的还有一个名为道整的和尚。

  法显后来要归国时去找道整一起,但道整发愿希望能够生生世世都生在天竺,拒绝归国。

  当时已经七十岁的法显只能独自乘船归国,甚至差点死在海上。

  而与玄奘大师同时代的还有另一位高僧道宣,他当时撰有《释迦方志》,在其中长篇大论出了一个结论:

  以印度为正,唐无以翻。

  并且在玄奘归国之后,道宣在自己编撰的《续高僧传》中如此描绘玄奘大师:

  奘初到此,不觉闷绝。良久苏醒,历睹灵相。昔闻经说,今宛目前。恨居边鄙,生在末世。

  在他的笔下,玄奘因为见到了天竺的佛教圣地,就抱怨自己生在了大唐这样的边荒匪地。

  并最终形容玄奘在大唐的状态是“倍复闷绝”。

  但这可能吗?玄奘可是一人拿了大乘天、解脱天、三藏法师三个博士学位的人,甚至那烂陀寺的主持都希望他继承家产。

  玄奘法师如果真这想法,想留在天竺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下一章就重新转回唐朝世家线了。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