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4章 科举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并州的吏治异常败坏,二凤震怒,随即处死或免官者达近千人,这仅是并州一地。

  而翻开史册,贞观二十年科举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计起来仅有并州官职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唐朝科举始于622年,终于904年,282年间科举开科273次,合计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过23人。

  那么是大唐的官员人数很少吗?显然不是的,同样以早期举例:

  高宗显庆二年,入流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举取士仅二十二人,而显庆二年的官职空缺有多少?将近五百之数。

  事实上唐朝时入仕之路五花八门,制举、恩荫、察举、辟举、冬荐、捉钱,军功,这些都是入仕途径。

  其中制举、察举、辟举、冬荐四项虽然最终测试形式不同,但起点是一样的:需要当地官员推荐才能获得资格。

  恩荫制度虽然历朝都有所改动,但从未废除,而唐朝是恩荫最盛的朝代,唐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于此。

  捉钱则是一种变相卖官制度,有捉钱令史、胥士、品子等,这个职位约等于用朝廷的钱放高利贷,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授官。

  因为手段太多,所以导致唐朝根本不差科举的仨瓜俩枣,实际上高宗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冗官问题。

  依然还是显庆二年,空缺官职不足五百,入仕合计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试入流的恩荫、军功等子弟还有七千余人,整个唐朝冗官最严重时吏部有七万余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荫、流外入流的这个过程中,才是《氏族志》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姓氏等级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荫补弟子的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们也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新去处:科举才是最好的摇篮。】

  写着写着给忘了时间。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