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08章 但无能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幺蛾子事儿,西域本该是潞国公大展拳脚之地。

  而且李药师这般年龄也不宜久驻西域,理论上侯君集是最适合作那将来的安西四镇大都护的人选,但可惜……

  至于李承乾嘛,如今不过才十二岁,秦王府旧臣也算是看着太子长大的,很难有什么苛责之言。

  众臣不敢说,但长孙皇后就无这般顾忌,她眼底有着一抹忧色,看着丈夫轻声道:

  “过两日陛下不如抽出时间来指导承乾武艺如何?”

  李世民还能说什么?当即也只能点头答应。

  但心中却也平白对那赵二又添了两分恶感:

  怎么连個儿子都管教不好?

  【赵普的复出就如咱们此前所说,是出来给赵二挡枪子儿的。

  事实上如今翻开史册,对赵普一半的恶评也多集中在这“三度拜相”上。

  就如此前所说,赵二一辈子不玩儿小的,要玩儿从来只玩儿大的。

  仅用高粱河之战与雍熙北伐两役,就成功将宋朝的家底输了个干干净净,此时的宋朝已无力再战。

  但此前赵二为了营造自己英明神武形象所提拔的一大批主战派还在朝堂内,怎么办呢?让赵普来呗。

  赵普拜相之后,宋廷之内主战的如枢密副使赵昌言,有“陈三更”和“董半夜”美称的陈象舆和董俨等人,或遭贬或外放。

  北宋朝堂对契丹的态度由战转和,皆为赵普一力为之。

  也是因此,靖康之耻后,南宋的文人对赵普便多有诟病,认为赵普的第三次拜相是宋朝的战略失误,北宋灭亡的耻辱,赵普也应该担上三分功劳。

  这更多的是南宋当时眼看国耻的激愤之言,毕竟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赵二不管将谁摆在相位上,都是要做出休养生息暂且止战的策略的。

  而且早期赵普给赵大定的统一策略也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而不是说平定南方咱们便就此龟缩了。

  只能说某种方面来说赵普确实有够倒霉,原本一起制定策略的赵大离奇离世,赵二又是个眼高手低的把家底败了个精光。

  南宋文人义士对赵普主和的策略洋洋洒洒恨不得批倒批臭,但对从根本上导致了高粱河大败和雍熙北伐失利的赵二却反倒选择性失明。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雍熙北伐的主责是连个枢密使之职都没的曹彬,怎么会是英明神武的太宗陛下呢?

  另外除开主和这个策略不谈,赵普第三次拜相的五年里也确确实实提拔了不少年轻人才。

  吕蒙正、张齐贤、寇准、冯拯、王继英等颇有赞誉的宰辅皆出自赵普的举荐提拔,宋初颇有清名的硬骨头文臣王禹偁也多受赵普礼遇。

  因此可以这么说,赵普对北宋来说确实是做了不少实事的,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个干臣。

  至于赵二呢?带清时乾隆批其“有惭德”,简单来说就是德行不行。

  咱们的教员曾评其“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而且着重评价称其“无能”。

  并未肯定或否定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真伪,更多着笔于赵二取皇位的急切之态。

  不过相较而言,赵二自己还是挺看得开的,比如曾锐评二凤:

  “……见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每为一事,必豫张声势……此岂自然乎!”

  《太宗实录》当中更是丝毫不落于人后,与臣下言谈间认为自己功盖秦皇、才逾汉武、德超唐宗,心态健康得出类拔萃。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