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而改变命运。

  王安石觉得总靠中央拨款也不是个事儿,干脆给地方官学授学田置学官,给学校和学生提供物质保障。

  而有鉴于专业人才不够用的窘境,王安石则要求单独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专科人才。

  最重要的则是对太学进行改革,行“三舍法”。

  太学中的子弟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舍可以直接授官,内舍可以免礼部考试,外舍可以免地方州府解试。而三舍之间可以通过考试层层晋升。

  可以说宋朝的教育改革层次递进的关系还是相当分明的,对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清楚。

  不过对当时宋朝来说,地方官学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稳固了地方统治。

  因为若想入仕就必须通过科举,想要参加科举就要先入学,中央可以通过教育机构让自己的政令成功传达到地方。

  而在地方上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的寒门子弟,则能够通过地方官学的扶持参加科举,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

  根据陈义彦先生先生统计,宋史当中家世可考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的占比高达55.2%相当惊人,历朝历代中唯有明朝的49.5%能比上一比。

  读书改变命运,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北宋实现起来相当容易。】

  赵匡胤与赵普听着光幕的述说不愿错漏一字。

  虽然对教育不是很明白,但诸如文治、历史新高峰之语,他们还是听得懂的。

  赵普更是小声给官家议论:

  “若如此说,岂非开宋一百六十七年以来,文治大成之处,皆示于吾,尽可采用?”

  赵匡胤沉默,主要也是对赵普所说的半懂不懂。

  但很快,一篇字迹工整的散文映入光幕,让赵匡胤对这文治大成有了一个直观的认知。

  在这范仲淹的文中不过寥寥数笔,巴陵洞庭盛状和远山长江之景色皆跃然纸上。

  随着景色气象的明暗之变,赵匡胤觉得自己仿佛也能体会到这位后世宋臣的矛盾忧愁心情,本以为又是一篇伤春悲秋之作,但至尾部时又突然行激扬之笔。

  虽不如那后世《沁园春》一般蔚为大观,但其超脱之意反倒更能引人动容,因为那边赵普已经激动的念了出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民先忧,乐民后乐。”

  “若宋臣皆如此,何至于仅享国祚一百六十七年?”

  虽然理儿是这么個理儿,但赵匡胤还是制止道:

  “则平,吾已知一百六十余年,勿复言。”

  一旁的赵光义则是腆着脸凑过来:

  “兄长,宋有贤臣如此,可为文治之功贺也。”

  赵匡胤一眼就看穿弟弟想要表功的想法,当即笑吟吟道:

  “若非吾开宋,何以有此贤臣佳作也?自当贺也。”

  赵光义顿时梗的半句话也说不出来。

  懒得给弟弟分半点注意力,赵匡胤抬头看着光幕上飘过去的文字。

  〖诸葛亮:今见宋之贤臣良法,教化有方可称道也。

  李世民:武侯所言甚善甚美也!!

  张飞:嘿,外敌当前皆安坐读书,学塾如何出名将?

  尉迟恭:为将者须身赴险地,何有安坐高堂之勇将?〗

  汉长安中刘备摸着下巴看了看孔明又瞧了瞧光幕,略有一些狐疑:

  这李二凤怎地对孔明如此热情也?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