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3章 义务教育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约》,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八君子,这便是带明后期“东林党”的前身。

  嗯,这个扯远了。

  总之,北宋末期属于南北双方力量对调的关键时期,变法初期的有识之士或许也模糊认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宋英宗时期为了扶持官学,向外派遣教授63人,其中北方地区占额39,南方地区分额24。

  但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发酷烈,真正做事的人已无立锥之地,宋徽宗时期基本就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态度,诸般政事皆随宋亡而熄。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起军攻宋。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汴梁,靖康二年二月,汴梁城破,徽宗钦宗被俘,赵构南渡。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完颜构决意南逃时,明朝的南北榜案就已经注定了。】

  〖庞统:十月辽东起兵,仅耗三月袭至汴梁,未尝闻有如此易进之京都也。

  李世民:好一个在德不在险。

  张飞:这昏君倒有骨气,竟不学那唐帝先逃。

  张飞:二凤陛下,俺没有非议你的意思。

  李世民:……吾晓翼德将军怀赤子之心。〗

  赵匡胤觉得自己已经逐渐摸清楚了后辈的恶趣味,就如这次。

  前面一个个数字让他看的颇为费力,看着那以亿万亩计的农田甚至略有一些开心。

  毕竟单从此来看,再与记忆中唐朝的田亩数相比,虽未复燕云但已不输唐也。

  而且由此看来,说不得便是那变法新政之功,这让赵匡胤心中都有些痒痒的了,恨不能现在便与赵普商议一下如何兴学。

  程门立雪什么意思赵匡胤不懂,但看着这旧党还能再内争,便觉对这一百年后的朝堂愈发不抱希望。

  而那明朝相关不懂的地方也更多了,但还没等赵匡胤琢磨明白呢,短短几句话便将北宋灭亡之态清楚的呈现了出来。

  那昭烈帝麾下的军师更是总结的十分清楚,三月围京都,一岁而灭国。

  一百六十余载崇文而治,最终灭的可称仓促。

  辽东至此两千余里,三月而至;养士百年,竟无能死战之士耶?

  赵匡胤几欲吐血。

  那边赵光义早已见势不妙将脑袋缩了起来,唯怕兄长再跟他计较那“在德不在险”的旧账。

  如今忍着腿上的痛楚已经十分不易了,而且方才说话不知为何又惹得兄长不快,赵匡义干脆闭嘴缩头一言不发,努力表现出来一个恭顺的模样。

  “官家……”

  赵普想要安慰两句,但得到的是赵匡胤摇摇头道:

  “无碍也。”

  或因早知靖康耻之事,或因早年从军伍而学处变不惊,但总之赵匡胤在极短时间恢复了过来,甚至已经开始跟赵普商议:

  “看来若欲延宋,当保京畿膏腴之地,以图北伐之良才。”

  赵普点点头,类似的分析早在十年前的雪夜志图天下时就已经说过,故而此时已不需赘述。

  南北之别在历史上更是有诸多例子,上至汉末三国的江东偏安,下至唐末江浙富户对养西北军士的百般反对,根本不需要详细解释。

  思虑罢了之后,赵匡胤蹲下身来语重心长拍着弟弟的大腿道:

  “若非汝两战不利,那变法之朝若能有一二强军,何至于……”

  赵光义疼的龇牙咧嘴,但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

  张飞匆匆又撕下一个纸条,执笔蘸墨扭头问孔明:

  “军师,这唐帝夸俺赤子之心。”

  “俺回‘二凤陛下亦必能功逾始皇’宜否?”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