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88章 地方割据政权_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62年是个比较关键的年份,金国百万大军败退,南宋一朝来到了自己的命运十字路口。

  辛弃疾五十精骑破阵缚敌,但依然难救山东义军彻底糜烂的局势。

  赵构眼见给金国当舔狗的计划难以为继,干脆激流鼠退提了赵眘上来当皇帝平衡主战派的诉求。

  换个说法,宋孝宗赵眘,赵匡胤的直系七世孙,从上位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主战色彩。

  只不过南宋的主战派经过赵构和秦桧二十年的打压,岳武穆横死,韩世忠归隐,吴璘刘锜双双年老,张浚被连连贬黜,主战主和双方的力量早已严重不对等。

  也是因此,史浩和张俊在宋孝宗御前的这场争辩,实质上牵扯颇多。

  史浩身为右相撒泼打滚式的辩论让张浚无语,这个主战的将领干脆直接越过史浩给宋孝宗递折子:

  再跟这右相说下去也是浪费时间,说不定战机就被错过了,您拿个主意吧。

  宋孝宗或许被说动了,又或者是当时主战的左相陈康伯又一意孤行,总之另一个主战的邵宏渊确确实实拿到了出兵状,而且还是在越过了三省的情况下。

  右相史浩很伤心:既然出兵状都不需要右府同意,那我还当个屁的相公,“不去尚何待乎”?

  然后又跟左相陈康伯碎碎念:

  “康伯欲纳归正人,臣恐他日必为陛下子孙忧。浚锐意用兵,若一失之后,恐陛下终不得复望中原。”

  在南宋历史上,史浩确实能算个干的还不错的宰相,但这一番话还是清清楚楚让人明白,在主和派眼里,北地的义军压根算不上人。

  后来隆兴北伐惨败,这条建议被誉为“老成谋国之见”,给史浩刷了大量的名望。

  但没有人在意被史浩一言以蔽之的“归正人”的意见。

  北宋亡国之后,王彦起义军,麾下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故得名八字军,于河南川陕等地抗金战功卓着。

  岳飞北伐,太行山义军皆响应岳武穆号召,竟都使燕京以南令不复行。

  如果说这些尚且都是旧事已经久远的话,那么就在史浩说这话的当下,南宋小朝廷的两淮防线十六万防卫军当中近一半都是所谓的“归正人”。

  完颜亮南下,河北河南义军蜂起,海州楚州的沿海一线能够收复靠的就是魏胜和李宝两位义军首领死战,以及从河南地区赶来由王友直率领义军的支持。

  自北宋灭亡之后,北人南投为南宋小朝廷抛头颅洒热血三十余年,结果到头来换了当朝宰辅一句“恐他日必为陛下子孙忧”。

  事实上在绍兴和议时因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条约,北方义军的感情已经被伤害过一次了。

  但中间过去了二十年,南北局势又迎来了一个改变的机会。

  好消息是北方义军依旧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

  坏消息是南宋小朝廷依旧稳定发挥不把北方义军当人。

  这种看法实质上就是主动把自己从华夏共主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完全是一种地方割据政权的心态。

  南宋的病因里面,缺乏养马地、蒙元崛起、北伐困难、装备缺乏代差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这种心态的滑落才是最无药可救的。

  】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