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章 相煎(六)_风起192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炮好用,在高空则是高射炮的主场。

  “这个四联装的马克沁,每个月能生产多少?”李恪问着旁边的兵工厂负责人。

  “现在每个月能生产60具,现在机床设备等缺口很大,加上日机的轰炸,产量一直上不去。等后面设备这些补充后,产量就能增加不少,现在只能优先补充重庆等地。”兵工厂的厂长的态度很谦卑,即便是李恪已经不担任兵工署的署长,但兵工署内部的人,都知道对方才是兵工署的实际主事人。而且这位厂长,就是李恪提拔起来的。

  李恪点了点头,“当前可以从简化工艺上面着手,兵工署不是有激励政策吗?这个一定要重视。还有注重防空,现在日军飞机已经夺去了制空权,必须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每个月生产60具,看似数字小,但要是换成另外的说法,那就不一样了。60具四联装防空版马克沁,其实就是240挺马克沁重机枪,一年就是将近3000挺马克沁重机枪。要是按照一个步兵师100挺重机枪来算的话,不算损失这些杂七杂八的因素,就凭这个数字就可以装备30个师。

  其实论军工能力来说,中日两国在轻武器上面的差距其实并不大,日军的机枪产量并不比中队多多少,步枪和冲锋枪的产量甚至不如中国。倒不是说中工能力就超过日本了,不能这么算。

  日本本来就是奇怪的国家,资源本来就不丰富,不多的资源大多给了海军,剩下的才是给陆军。就拿日本海军已经下水的大和号战列舰,这艘标准排水量达6万多吨的巨无霸,要是其所用钢材给陆军造坦克,都能造几千辆坦克。

  所以日军轻武器产量不如此时中国的原因,资源不足是个问题,不像中国的资源基本给了陆军。除此之外就是日军的轻武器,大多是在战前就生产了很久,数量缺口并不大,自然也就不需要太高的产量。

  李恪在跟兵工厂的负责人以及技术人员、工人了解情况的时候,乔装打扮跟随的周翔宇一直没说话,除了听李恪跟兵工厂里面的人的交谈外,还留意着这个车间的情况。看到这个车间,周翔宇一脸羡慕,仅仅这里的马克沁产量就足够让他眼馋不已了。他刚算了一下,就这个车间一年马克沁的产量就比整个八路军和新四军加起来的重机枪还多。

  别看现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总人数突破了40万人,但武器匮乏,就算是国民党中央军都已经淘汰完的汉阳造在他们面前都是香饽饽。日本人的38大盖以及国民党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大多是跟国民党军队冲突后缴获的}也有,但数量不多。

  步枪都不能保证人手一支,更别说轻重机枪这样的火力支援武器。虽然他们可以从日伪军那里缴获,但跟不上部队的扩张速度。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