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章 理学与心学_古代农家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拍案叫道:“好文章,好文章。”说着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几步,“写得真是太好了。”

  其他两人都抬起头来,看向他。

  陆九渊是山长,但彭士诚与史修并不是他书院里的先生,而是名声与他齐平的两位老友。三人学问相当,志趣相投,陆九渊便邀他们来做阅卷官。

  这会儿看到一向稳重的老友这副样子,陆九渊和史修都好奇起来,问道:“什么文章,让你这样?”

  他们也看到几篇好文章,写得着实精彩,但还没精彩到让他们喜形于色的地步。毕竟这仅仅是院试,不是乡试、会试,考生水平有限,即便文章用词和结构巧妙,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终还是深度不够。

  彭士诚便将试卷递给了陆九渊:“你看看,看看。”见陆九渊接过试卷,他又叹道,“唉,也不知写这篇文章的是何许人,回头我倒要见见他才行。”

  史修被他说得实在忍不住,干脆起身凑到陆九渊身边,一起跟他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写道:“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嘿,有点意思。”史修忍不住抚了抚胡须,继续往下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次史修没再感慨,憋着一口气把整篇文章都读了一遍,然后他跟陆九渊一站一坐,盯着那张试卷,久久不语。

  彭士诚得意道:“如何?”

  “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啊。”史修重重地吐了一口气,一时之间只觉心神十分畅快。

  他们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推崇的理念是一致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道学,觉得“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强调“理”高于一切。

  但陆九渊三人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心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只是他们认知还处在朦胧之中,犹如被蒙了一层面纱,无法用明晰的理论来反驳,提出自己的主张。

  而这篇文章却说: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可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就在于“已发”。

  就比如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才是孝。这是本心的作用,万物皆在本心。

  这篇文章,就像掀开了蒙在他们眼前的面纱,让他们的理论一下子明晰起来,有如醍醐光顶,叫他们眼前豁然开朗。

  这种理论,简直是骚到了他们的痒处,说出了塞在他们心间却无法用明确的言语表述的东西,让他们只觉得酣畅淋漓。

  “再看看下一篇文章。”他对陆九渊道。

  陆九渊已经在看了。听得此话,他将试卷挪过来了些。

  彭士诚刚才也只看了第一篇文章呢,后面没看,此时便也凑了过来,三个花白头发的脑袋顿时挤在了一起。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