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9章 206.无题_谈个恋爱就出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突出了圣人“柔弱”的特征,不过“柔弱”并不是代表软弱,反而这是一种澎湃的生命力,“弱者道之用”,你看道滋养万物的时候并非是强制性的命令与要求,而是如同水一般温润的包裹着一切,让万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变。所以“圣人”的柔弱实际上也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循序渐进的处事方式。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教育中,都不要想着用强有力的态度一下子得到成就,而是柔一点,慢一点,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形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

  “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这里便是形容圣人的“少私寡欲”。值得一提的是,老子并没有要“绝情断欲”,他并没有压抑人的天性,只是说要节制,不要过度,让一切处在一种恰到好处的地步。

  老子的“圣人”形象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的圣人看来太过遥远,人们好像无法理解,于是老子以无知无欲、淳朴自然的婴儿状态喻示圣人之境。

  圣人所具备的自然之德,正是老子所说的所推崇的“玄德”、“孔德”、“常德”。而老子曾用“赤子”和“婴儿”的状态来喻示这种至高道德境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

  以此可见,婴儿具有淳朴自然,柔弱处下,虚静不争的天性,他无思无虑,无知无欲,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老子》中的“婴儿“具有柔弱性、自然性、平衡性的特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子》中的“婴儿“并非专指刚出生的婴儿,而是达到婴儿那种纯真的状态,实现“复归于婴儿“的哲学追求,这是一种隐喻。

  两相对比一看,圣人身上具备的自然道德,可以说是与婴儿的天然淳朴之性相合。

  因此,从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来看,圣人的最高境界即这种无知无欲、纯任自然的婴儿一般的境界。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的最高境界是婴儿状态。而尼采的理想人格是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到:“我教你们以超人。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你们将怎样超越人?自来的一切生物都创造某种东西超越了自己……我教你们以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当是大地的意义!”

  这里的超人就是尼采所倡导的理想道德的人格化,是他所希望的现实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对人的超越。

  而“超人”指的是什么呢?到底具有哪些规定性?

  尼采并没有作出确定的回答,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他主要是通过与“末人”比较及其他隐喻来间接回答。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