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炎篇 誓扫胡尘不顾身 第四节 棣州_大宋武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论给宣抚司的文书还是给宫里的奏折,都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呼延庚又派人给郭永送信去,请他调拨粮食。

  郭永到很爽快,又给呼延庚调拨了五千石粮草,加上从汴梁带来的,呼延庚能支撑两个月。

  呼延庚率军出发,五月底,呼延庚到达棣州的州城阳信县。知州赵正云带领带领居民亲自在城外十里迎接呼延庚:“并州,可以在瓮城驻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并州刺史称呼呼延庚。

  呼延庚让邱穆陵仲廉带领军队驻扎,自己应赵正云之邀,前往州衙叙谈。

  两人落座之后,赵正云道:“将军在汴梁痛击金贼,一伸百年来对北虏的怨气,真是大快人心。”

  呼延庚心想:这个宗室不一般,“百年来对北虏的怨气”,宋朝士大夫很少这么提。

  不等呼延庚发问,赵正云就自我介绍起来。他字苍宁,是景祖(赵匡胤的爷爷)第九代孙,父亲曾就读于横渠门下,和吕颐中,韩昆等人都是同窗,父亲作为旁支宗室,得荫官团练使,战死在白河沟之役。

  他们家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燕云之地最后被金贼夺去,因此赵正云深恨北虏,“无论辽金,都不是好东西。”

  “将军北上杀金贼,不知有什么吾可以效劳的。”

  等等,您可是宗室,对我这么客气我可受不起。呼延庚现在心里暗自警醒了一下,才开口说:“军粮马料不足。”

  “阳信、厌次等城池都是刚刚收复,府仓被金贼劫掠一空,本州的百信要赈济,还有流民要招抚,这粮秣……”赵正云皱着眉头。

  呼延庚心想,一说来点实际的,就皱眉头了。

  “将军进攻河间期间,不如以棣州为后方,由阳信供应大军的粮秣,攻下河间后,将军再向大名留守司请粮。”赵正云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建议。

  “这样也好,就多谢赵知州了。”

  在阳信休整一天后,呼延庚派遣郝思文率领轻骑,越过黄河东道进行侦查。

  宋代黄河在河北有两条河道,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市东)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在今青县一带汇入御河(今南运河)。黄河河道较前向西摆动,这是宋代黄河的北道。

  过了十二年,至嘉佑五年(1060)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县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是宋代黄河的东道。

  此后,在黄河维持东道还是北道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了八十年,其中参杂许多政治因素,借题发挥,相互攻讦,直至靖康之变。

  宋代黄河北流前后发生三次:庆历八年(1048)、元丰四年(1081)、元符二年(1099),决口都在濮阳至内黄一带,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