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四节 张崇_大宋武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讲和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的性命。

  张崇说的第二件事,是唐太宗从高句丽撤军,当时唐军战况不利,唐太宗没有为了个人面子坚持,而是撤军,待到唐高宗时终于消灭了高句丽。“臣闻道有经有权事有常有变,知道之权者能摧刚而为柔,适事之变者亦转祸而为福。”而赵桓也一样,不要为了面子坚持,要有经权。

  第三件事则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终于复兴越国,消灭吴国。赵桓讲和,也是为了将来能复振“两国休兵,得岁月之顷,扶颠持危以强国势,选将励兵以固我圉,兴衰拨乱可以复古,建中兴之烈未为失也。”

  张崇这一番话说下来,吕后、唐太宗、越王勾践都做过与赵桓一样的事情,赵桓讲和,乃是千古明君的典范。

  张叔夜、刘鞈、李若水听得目瞪口呆。张崇居然变脸了。这时,御史中丞秦桧大声说道:“张显文言之有理,臣秦桧附议。”于是秦桧以下,本来首鼠两端的人都附议。割地讲和已成了大势所趋。

  赵桓问道:“何人愿赴金营讲和?”他目视一群主和的大臣,希望他们毛遂自荐。何栗当即咳嗽起来,王孝迪开始头晕。

  赵桓道:“何栗出使粘罕营,王孝迪出使斡里不营,不得拖延,即行出发。”这两人讲赵家祖宗的败绩打赵桓的脸,赵桓乘机报复一下。

  不管怎样,对金讲和的大计总算定下来了。

  呼延庚不管朝廷是否要讲和,只在玉津园大营操练军汉。

  靖康元年十二月二日枢密院奏报:“金粘罕兵自河东入,斡离不兵自河北入,两路同日至京城下寨,共约三十万众,其间多掠西河之民充数,於其间复虏近城之民壮运石伐木造攻城之具,执役者甚众。斡离不屯於刘家寺,粘罕屯於青城。皆分置小寨围闭周密不以数计,旗帜人物公然往来於郊野间。”

  自朝廷决意讲和,而且“不可衅自我开”以来,汴梁城墙上树立起几杆宣抚司发下来的黄帛大旗,旗上写有“安顿民心,有征无战,严禁动武,擅自启衅”十六个大字,向金军表示我军决不动手的诚意。

  金兵可以肆意的到宋军挖掘的工事前探查,南面的王禀和呼延庚非常果断,会驱赶,杀伤这些金兵,而东面的解潜和北面的折彦质就拘束了许多,只敢射些无簇箭。西面的刘延庆所部最差,本来守备工事动工就晚,还未修成,金兵一来不断干扰,工程干脆停下了。

  守城的的士兵已经逐渐恢复了士气,相对旺盛的作战意志,保持着对于战场上一切事物的新鲜感,金兵到阵地前面来探查便有兵士请战。但宣抚司仍然严申禁令。现在这禁令从张叔夜处发出得不是那么通畅,是由李回通过殿帅府发出的。有军汉问:“若是金兵向我等放箭,该当如何?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