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一十八章:授剑钦差_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年轻人不懂世事,以为苏轼身后跟着的是押解的公差,还道苏轼犯什么事了。笔×趣×阁www。biquge。info

  苏轼笑道:“陛下有口谕,我今日便不去刑部了。子由,你的课业都温习好了?”

  原来这年轻人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正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共称三苏。当然了,在这个时空,苏轼也只是刚刚金榜题名,苏老泉还是未曾中第,苏辙则是没有考过科举。

  苏辙时年已然二十四岁,被苏轼连累,所以考不了科举。不仅是苏辙,连苏洵都是一样。因苏轼前些年公然言论政事,被几个二五仔悄然举报,苏轼锒铛入狱。要不是陆承启登基,颁布了不以言论论罪的圣旨,恐怕苏轼此间还是在牢狱里面。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来。就算出来了,他们苏家的声誉什么的全毁了,考科举便是一个梦想,可望不可即。

  皆因大顺的七不准考,若是进了牢狱,便是犯了其中之一,就连直系亲属都不能科考。大顺的科举,严禁跨州府考试,需得本籍发放考号,凭号而考。若有案底之人,当地官府便绝对是不发放考号的。没有考号,就没了参考资格。

  这个规定虽然严格,但也有他的道理在。犯罪之人,必定是德行有亏。虽然难免有冤假错案,可也冤枉不到哪里去。德行有亏之人,做了官,岂不是百姓的灾难?

  这七不准考,原先没有直系家属这一条的。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全家受难,是世俗眼光所界定,说不清谁对谁错。州府官衙不给你考号,你除了上京击登闻鼓告御状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

  不过这样的情况,击登闻鼓,也是败诉的多,胜诉的少。所以说苏轼时来运转,要不是陆承启来到这个时空,也不知他的下场是什么。

  苏辙听闻苏轼挂念他的课业,立马说道:“回兄长,正在温习呢!”

  苏轼看了看院中的石桌,发现苏辙没有说谎。也是,苏辙都二十四岁的人了,要还是不懂为自己未来着想的话,那他就太逊了。现如今,苏辙唯一有压力的是,兄长贵为一科状元,他要是下一科考差了,那他一辈子都会活在兄长的阴影下面了。

  有压力才有动力,所以苏辙为了下一科,已经开始卯足了劲,誓要金榜题名,不到前三甲,都算失败。

  苏轼身后的小黄门听了他们兄弟俩的对话,笑意十足地说道:“苏主事,这是你的兄弟?是了,为金榜题名,还是要刻苦的。须得像你兄长这般,再拿个状元回来!”

  苏辙不知可否,苏轼见状,连忙向小黄门赔罪道:“公公莫怪,舍弟还不懂事……”

  那小黄门知道,苏轼是陛下看重的官,给他几个胆也是不敢对苏轼发怒的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