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八章:盛世初显 4_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样类似后世的军演,直接让诸蕃镇服,再也兴不起与大顺争雄的念头。唯有契丹还在嘴硬,说是什么“奇技淫巧”,若与契丹大军交锋,定然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四散而逃。

  这打嘴仗,陆承启不屑为之,匆匆让火枪队露面后,南御苑伴射便结束了。陆承启有理由相信,此事传出去后,必然振奋国人信心,打击周遭国家的气焰。特别是现在辽国内,已经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随时随地有进攻中原的危险。再加上那一纸盟约,已经到了最后一年。过了今年,辽国大举进攻大顺,也没有违背誓约。

  这军演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哪怕只是提振起国人的自信心,陆承启都觉得赚了。此事一经大顺民报刊出,全国迅速为之传阅,冷兵器与热兵器的碰撞,就此开启!

  现在皇宫之中,陆承启正看着监察司送上来的暗报,都是关乎各国使团的。大顺商业如此发达,铜钱又行销各国,甚至代替了各国的货币,大顺商贾攫取的利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来朝的藩国,还是要同大顺做生意。为何?利益驱使下,即便再大的矛盾,也化解了。

  “泉州又有昆仑奴,自称其国为弼琶罗、层拔国、蜜徐篱、木兰皮?这都是什么鬼!”陆承启把暗报放到一旁,再对照起身后的“世界地图”,逐一比较,才恍然大悟:“这弼琶罗原来是索马里啊,蜜徐篱应该是埃及,只是这层拔国、木兰皮又是哪个?算了算了,反正都是非洲,就不用纠结了。嗯,这诸蕃志上面写了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远,蕃舶艰于直达。自泉发船四十余日,至蓝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本国所产,多运载与三佛齐东南亚古国贸易贾转贩以至中国。其国雄壮,其地广袤。民俗侈丽,甲于诸蕃。天气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贵毡毯。国都号蜜徐篱,据诸蕃冲要。看来,这些非洲黑人,是经过了一年多,才堪堪到达中国啊!”

  陆承启知道,大顺商贾热衷于出海,是因为出海所得,为百倍,甚至千倍的暴利。只要成功一次,子孙衣食无忧。时人说出海商贾怎么赚钱的:“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蕃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看看,一贯钱能买各国百贯钱的货物,百贯钱能买千贯的货物,一来一回间,怎能不赚钱?

  也正是这样,辽国大臣说:“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在倭国,大量大顺铜钱涌入,竟喧宾夺主挤走倭国的自铸币,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在交趾,当局下令“中原小平钱许入而不许出”在南洋,诸蕃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

  这时候的东南亚国家,传统上以金银等贵金属为通货,但贵金属货币一般只适宜用于大宗交易,民间琐碎交易使用金银非常不方便,只好采用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大顺同钱的流入,立即为当地的市场交易带来了便利,难怪当地人将大顺铜钱视为“镇国之宝”。更别说一直以“小中国”自居的高丽了,更是把大顺的铜钱当做了自身货币,把通货膨胀的危险,转移到了中原。

  大顺铜钱,相当于后世的美元,陆承启又怎么会坐拥宝山,却不利用?这不,高丽一不听话,大顺就“不与之贸易,胆敢卖货与高丽者,抄没家产”。高丽因为没钱用了,只能自己加大铸币了。因为其铸钱太过粗糙,不足额,所以往往是一文大顺铜钱,相当于十文高丽铸钱。高丽经过这一场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争,其国力竟缩小了三分一,更加无力与大顺、辽国争锋了,甚至连女真,他都防范不过来。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