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八章 别样的默契_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凉凉夜风袭来,红红火光摇曳。

  也不知是这拂面的风儿,还是那句直抵灵魂深处的质问……

  脸上神情皆是晦暗不明状的诸多大臣,他们的心里,开始变得颤颤的。

  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少人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直勾勾的眼神,戳死这个胆子翻了天的监察御史,张洪!

  进言挑刺之人,张洪,字渊濬,正统十年殿试登进士二甲第九名,授监察御史,巡按四川。

  此人,出身于江西严田镇梅溪张氏。

  元末年间,族中长辈为了避难来到了梅溪开疆肇基。

  而这一氏族,可是唐朝开元年间,大名鼎鼎的名相张九龄的后裔!

  他们这一族人,始终秉承贯彻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的谏官本色。

  有着丰富基层经验的张洪,能够想象得到……

  如果大量黄白之物流入到藩王勋贵以及三品以上的文武大员手中,这些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抗衡的大人物,会将这些银钱拿来干啥用!

  无非就是通过强买强卖的办法,来置办囤积肥沃良田,将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再往外扩展一下。

  毕竟黄金白银奇珍异宝这些身外之物,总有被后辈败光的那一天。

  但受制于严苛的祖训家法,敢做出崽卖爷田不心疼这种事的败家子,怕是不怎么多见。

  所以说,只要有了大量的土地,即便家族经历了一时的衰落,随着田里丰收的一茬茬庄稼,依旧会有再次兴旺起来的那一天。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大量囤积良田这种事,对于个人及其家族而言,肯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但是,对于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和大明朝而言,其中的危害有多大,张洪岂会不知?

  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没有自己的地种。

  这一点,对于深入过底层进行巡视探访的张洪而言,他的心里,是再清楚不过的。

  皇帝的良政,是为了强国富民。出发点,绝对是好的。

  因而,张洪方才之言,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挑刺而挑刺。

  他是真心在为皇帝的良政查漏补缺,谨防年轻的皇帝,被利益熏心之辈钻了空子。

  而王迪这边,听闻张洪所言以后,他忽然醒悟过来,先前自己始终搞不明白的那一点,其纠结之处,或许就是张洪担忧之事。

  之前,王迪一直没搞懂,明知远洋贸易利润有多么丰厚的朱棣,如此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为何不曾想出或是实施自己弄出来的这几项良政,团结大伙儿一起发家致富。

  现在看来,恐怕这问题,就出在了他忽视的土地兼并一事上。

  今晚张洪进言之事,对于英明神武的朱棣来说,他不会想不到。

  也许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累计起来的财富,全部流进了皇室的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