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后记_天下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春秋时期人少,伍封开始的莱夷五百多里采邑可能不会有小说所说的十多万户,按

  当时的生产水平,数百里地是很难养活数十万左右人口的,虽然他有渔盐之利,与其它地方不

  同,不过这是小说描写,不必深究。

  还有一个数据是必须要注意的,便是那时候说的“百里”或“方百里”,绝不是现在的“一百平

  方里”,姑且不论里制长短的出入,那时候的“百里”是指四边百里,类似一万平方里的算法,“十

  里”类似一百平方里。因此,“千里”有一百个“百里”。小说说齐国当时大约有一千二三十百里

  地,是指一百二三十个“百里”,因此伍封的采邑在齐国疆域只占了二十分之一多一点。现代

  人若不明白这个数据,恐怕会误以为伍封的采邑占了小半个齐国。

  2、礼乐制度

  春秋时人以周室为宗,尊礼重信,丧事赴告,宴会赋诗,在战国时却不讲究了,就连孟子

  也不说周室。

  整个礼乐制度的变化当然不是一两年间出现的,在本书故事发生的年间,便已见到了这种

  变化。

  虽然此时的社会阶层变化很小,但周代的贵族礼制已逐渐淡化,这种变化在本书主人公伍

  封身边表现得十分明显,虽然他大礼不毁,小礼却不甚讲究,我想,战国时的周礼渐亡应该是

  从春秋后期开始的。

  3、农田制度

  春秋时期的大半时间,各国的农田制度仍是“国”“野”对立制度和“井田制”,这是由原始社会

  末期的村社制度而来。不论国人或野人,均是按一夫挟五口,百亩授一夫的授田方式。百亩指

  的是私田,用来养活农户,此外还有公田,又称“籍田”,田所产尽数交给贵族,因有良田和

  恶田之分,要三年一换,这便是“井田制”。由于春秋后期列国的人口加起来仅一千多万,地广

  人少,这种授田方式便造成了大量的荒地。

  由于农户对公田缺乏积极性,再加上他们在百亩私田之外自行垦田,以致井田之外的私田

  不断增多,这种私田与井田制所说的私田不同,因此,井田制便逐渐瓦解了。公元前645年,

  晋国率先承认井田之外私垦田地的合法性,这就是田地私有化之始。其后井田制私田也开始

  私有化,先由“国人”开始,后又推广到“野人”。

  此时,各国的“国人”大都已成了拥有私有耕地的小农。不过这时候,广大农村的“野人”大

  部分还未变成小农。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多少收租赋,有学者认为这是国封建社会

  的开始。

  到本书故事的年间,按田地收取租赋已经很普遍了,所以伍封在莱夷之时,作了一些类似

  的举动。

  这种农田制度的变化在国社会的整个历史进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