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章 中兴之志_汉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那无异于掩耳盗铃。

  朕这样写,就是要让臣民们知道,朝廷和百姓的困境朕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朕要做中兴之君,就得敢于面对困局,打破困局,这也是朕渴求贤才,发此求贤诏之原因。”

  这还是刘宏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当着群臣的面,直言要做中兴之君,不论是杨赐还是其余大臣,都面露惊讶与震动,只是他们内心是否认同就不知道了。

  “还有其他问题麽?”刘宏看群臣沉默不语,主动追问。

  杨赐左右看了看,见无人应答,只得硬着头皮道:“是否将唯才是举改为德才兼备更好?”

  刘宏嘴角微微地扯动了一下,这个问题本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将原本曹操求贤令中“不论品行”的相关语句改掉,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如今局势毕竟和曹操写求贤令时不同,朝廷用人制度还未完全崩坏,尽管举荐制实际上已经严重腐化,但名义上仍然是首选德行,次看才能。

  这种注重德行的做法本没有错,只是相对于才能,品德这一项实在是没有一个可供评定的标准,谁有德行谁又品行低劣不是那么好认定的。

  由此选有德之士只能去看其人的风评,也就是有没有德名,可风评名声这事就不那么靠谱了,因为舆论都是可以制造、引导的。

  所谓众口铄金,反之也一样,众口也可以造神,这就是为何士林中那么多人热衷于品评人物、沽名钓誉、盗名养望的原因。

  只要有了德名就有了进阶之资,至于其人是否真正有德,那就只有其本人最清楚。

  原本好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可被人钻空子而显现出了巨大的弊端,并成了士人集团的掌中玩物。

  对于刘宏来说,这种选才制度本来就是理想化而不切实际的。

  他一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世人,刘宏始终相信人之善恶不由其当前的品行决定,而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立场。

  再说人都是会变的,没有谁能保证某人现在嫉恶如仇,将来就不会也变成恶人;也没有谁能担保某人为民时痛恨贪官,将来就不会变成更贪的官。

  屠龙勇士最终变成恶龙的事,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如其不切实际地追求德才兼备之才,还不如仅仅以才取士,至少能有个硬性考核标准,将来再以严刑酷法来加以约束。

  但刘宏作为皇帝,朝廷的象征,社稷的主君,可以用有才而无德之人,但不能明着去推崇,否则会引发诸多负面效应。

  不过他哪怕是只强调才能,将品德略过不提,一样能起到类似于曹操明说“不论品行,唯才是举”的效果。

  杨赐等人提出“德才兼备”的问题应该是也看出了这一点。

  刘宏嗤笑一声,“如今天下官吏倒都是选自有德之士,可为何徇私枉法者有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