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七章_我真不是个海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究过进入苏联境内后的后勤补给问题。

  德军预备军总司令曾按西线作战的消耗水平,提出过对苏作战所需物资数量的清单,强调德军必须拥有装备并维持200个师所需的全部军用物资,此外还要备足12次大规模作战行动所需耗用的物资储备。

  但德军总参谋部硬要后勤服从“闪击战”的目的,对物资的需要量和筹措量一减再减。

  开战之前,德国国内的油料储备量只有3个月,轮胎及修理零配件更缺。

  德军进入苏联领土时,仅带了2-3个基本携运量的弹药储备,外加够20个师消耗的用途未定的储备品。

  战后西方有的史学家就指出:德军入侵苏联时,“物资如此短缺,照理说应使德国人重新考虑整个战局是否合理。

  但是,实际情况与此相反。

  他们不是缩小目标以适应有限的手段,而是要自己相信原来的计算过于保守,达成目标会比原来的预计更为容易。”“在这一点上,德军总参谋部像失去了理智”。

  另外,德军对苏联气候地形、道路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尤其是缺乏冬季作战物资准备。

  苏联地广路少,道路的质量又差,大部为沙土路,在多雨的秋季里极易形成泥淖,车辆很难行驶;

  到了冬季,酷寒雪大,车辆更难行驶。在上述条件下,车辆损坏快,耗油量大大超过计划。

  德军尾随各集团军群的重型运输队,其汽车的损坏在战争开始后19天内即达到25。

  至于缺乏冬装和防寒器材,更是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作战实力和武器装备的效能。

  如坦克和车辆的水箱在严寒中冻裂,汽油因加油时缺少加温设备而结成冰,润滑油冻结而不起润滑作用,人造橡胶失去弹性,机枪冻得打不动,积雪厚时炮弹减效、地雷失灵,等等。

  还有,铁路运输不灵,汽车数量少,运载能力低也是一方面。

  德军在苏联国土内作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的不同,无法直接利用,改轨费时费力。

  德国机车不能烧苏联的煤,除非添加一部分德国煤或燃油,缴获的苏联机车又很少。

  由于以上原因,铁路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部队推进的速度,再加管理不善,装卸工作很慢,经常发生堵塞,通过能力很低,更加影响了前方的供应。

  再就是当时德国的汽车工业不发达,军用载重汽车很少。

  三个集团军群都有一个平均运载能力为2万吨的重型运输队,其运输能力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陆军作战的最低需要。

  部队中配备的汽车也很少,步兵师的补给品大部分仍靠马车载运,每师大约有1300辆马车。

  所以有人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为“骡马帝国”,“100个车厢补充后勤,有50个车厢是装弹药的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