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七二章 争功(一)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是,这不代表他这个改革派不想在传统王朝的框架内,进行刘钰说的修修补补的改革。

  江苏式的激进改革,在林敏看来,以及加上皇帝暗戳戳的承诺,也就到此为止了。

  那不这么激进的、奇葩的、不符合传统的改革,难道就在别的地方一点不做吗?

  这里面,终究还是因为他这个“改革派”的身份。

  虽然他早就说过,也很清醒地表示过,自己这个改革派和刘钰的改革方向,压根不是一路的。

  但被皇帝推到这,这个标签已经摘不下去了。

  如果要墨守成规,那皇帝日后干嘛要用自己这个贴着改革派标签的人?

  啥也不动、啥也不折腾的人、能维系的人,多了去了,自己泯然众人。

  幕僚给他选了一个方向,说或许可以积累一些经验,解决一下生员问题。

  这算是个好方向,也或者说不是个好方向。

  说好,是因为全天下的许多大儒,对这个问题都相当的头疼,觉得应该改。

  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利益的得益者,但也不否认生员问题已经很严重,

  大顺刚开国那会儿,急缺人才,那倒好说。

  伴随着局势稳定下来,问题越来越麻烦。

  全国六十七万生员,三年一次乡试,全国也就录取了三五千人?能到进士的更少。

  当官的,除非是犯了事,一般来说,活得肯定比老百姓岁数大。

  哪有那么多的官缺啊。

  制度就是这么个制度。

  考举人本就难考,考上了还不一定能熬到做官,然后下面还有一堆秀才。

  反正考试也没有年龄限制,家里有钱,一年一年又一年。

  生员是读书人,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利益,还有朝廷的一些优待。

  地方上乱的一批。

  有混黑社会的,有搞地方政治利益团体的,殴打县令、罢考罢学之类的事,层出不穷。

  很多人都看出问题来了,也都希望进行改革,即便很多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但他们还是站在国家、社稷、天下的角度,认为要改。

  道义上的支持,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说是不好的方向,则是改不好,容易出大事。

  宋朝不是出过跑到西夏那边干出一番大事的落榜生吗?

  而且,搞这种改革,肯定要牵扯到土地、优免、税收、考试录取、学校制度等等一系列问题。

  肯定得罪人,而且得罪很多人,甚至可能搞出来大事,在朝堂上被人拉下来。

  好处、坏处都有。

  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属于是明朝开国之初的理想化的乡村自治、乡贤教化的政治设想,伴随着白银涌入、工商业发展、人口暴增之后的不相容。

  在理想化的乡村自治、乡贤教化、遏制工商的设想下,对生员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免,等于是给他们工资,让他们在基层干活。

  只是,时代在发展,这一套东西现在肯定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