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四十六章 太平洋上的身影(八)_风起192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到这5000万美元都是李恪投入的,俞大维也很吃惊,他知道这笔钱意味着什么,现在每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比这高不了多少,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根本没钱拨给兵工署。

  俞大维接手兵工署之后,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兵工署的人对李恪那么崇拜,但随着更深一步的了解,才不得不佩服李恪。要是没有李恪,兵工署只能依靠每年国民政府拨的那点钱过日子,可那点钱能满足目前的作战需要吗?

  正是李恪执掌兵工署期间,让兵工署有了自给自足的能力,在之前不明显,可到了抗战全面爆发,这种能力就尤为重要,健全的工业体系,这才能支撑前线一次又一次的作战行动。

  “那这里面都在研究什么?”俞大维非常好奇。

  “目前研究的包括电子计算机、雷达、导弹、晶体管等。”李复几看了一眼李恪,在对方同意后,才说道,“还有原子能!”

  “原子能?”俞大维对这个有些了解,但并不深,只是在一些杂志上听说过这个,“可以用来做什么?”

  “利用原子核裂变的能量,我们可以发电,甚至还可以制造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于原子弹或者核武器,李复几知道的只存在理论中,毕竟威力究竟多大,他也不知道。

  “那是一种超级武器,一枚那样的炸弹,可以摧毁一座城市。”见俞大维目瞪口呆,李恪故作不知,继续说道,“美国和德国都在进行核武器研究,甚至日本、英国也在进行,不过美德两国最快。或许在未来一两年里,我们能看到这种武器在战场的使用,那绝对是令人胆寒的武器,所以我们中国不能落后。

  不过我们的核武器研究才刚刚起步,无法跟美德两国媲美,但我们必须有这个计划,等抗战结束后,再集中国家力量,来制造出这种武器。”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前后投资20多亿,还是美元,而且动用了数十万人,集结了西方{除德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力量才研制出。所以李恪没奢望自己这投入的5000万美元就能搞出原子弹,他做的就是先打下理论基础,而且现在已经进入了提炼重水的阶段,只不过规模很小。

  而且中国版的‘曼哈顿计划’跟美国不同。李恪没记错的话,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内爆式钚弹,包括历史上丢到长崎的‘胖子’也是内爆式钚弹;而丢到广岛的‘小男孩’却是枪式铀弹。

  从前世的原子弹起爆方式来分,分为两种,枪式和内爆式。枪式的好处就是结构简单,缺点就是效率低而且需要大量的核原料,也就是铀235,而且要50kg。

  内爆式又分为,内爆式钚弹和内爆式铀弹。两者其实区别不大,只是生产成本不同:钚的生产成本高,需要建立复杂的反应堆、分离装置和处

  请收藏:https://m.uzsys.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